做學問,一定得沉下去,做“大”事,不要看眼前的小利。
——吳征鎰
1933年,吳征鎰準備報考清華大學植物學時,父親緊鎖眉頭問他:“學這個有什么用?”當時,很少人關注植物學,他回答不了父親,單純地覺得:我愛花草、做標本,想學好它。
植物志既是記載植物“戶口簿”,也是研究植物的信息庫。長久以來,我國沒有自己的植物志,想了解在我國生長的植物,不得不翻閱國外的資料。
抗戰(zhàn)時期,清華大學遷往云南。在昆明,吳征鎰在茅草房里,用破木箱和洋油桶搭建了一間標本室。從1939年起,歷時10年,他系統(tǒng)整理出3萬多張植物卡片。1959年,我國啟動《中國植物志》編纂,這些小卡片成為基礎材料。
2004年,前后4代科學家接力,126冊、5000多萬字、9000多幅圖版的皇皇巨著《中國植物志》全套出版。至此,我國摸清了植物資源的基本家底,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由外國學者命名的歷史!爸袊参飳W界終于站起來了!” 當時,年近90歲,平日寡言少語的吳征鎰豪邁地說。
從編委到第四任主編,吳征鎰完成了《中國植物志》2/3的編纂任務。他發(fā)表和參與發(fā)表的植物新分類群1700多個,是我國發(fā)現(xiàn)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植物學家。“為學無他,爭千秋勿爭一日。”這是吳征鎰治學的座右銘。“做學問,一定得沉下去,做‘大’事,不要看眼前的小利!眳钦麈務f,搞清楚我國高等植物到底有多少,看上去很簡單,但需要靜下心來認真鉆研,才可能做好。
吳征鎰是中國植物的“活詞典”。1983年,他到英國考察。在大英博物館,有一些過去從中國采集,但至今未能鑒定的標本。他用放大鏡觀察后,流利地說出了每一種植物的拉丁學名,以及科、屬、種、地理分布、曾經記錄過的文獻等等,現(xiàn)場英國專家贊嘆不已。
了解植物資源家底,有助于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。吳征鎰還向國家建議建立“自然保護區(qū)”和“野生種質資源庫”,推動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資源可持續(xù)利用。
2008年1月,憑借對植物學研究的杰出貢獻,92歲的吳征鎰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。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:“父親曾經問我,學植物有什么用?當時我答不出來,現(xiàn)在我可以回答了。”
2007年,他應著名文史學家任繼愈先生之邀,出任《中華大典·生物學典》主編,即便眼疾嚴重,仍堅持每天工作3個小時,搭好了大典的基本框架。2012年春節(jié)前夕,他因身體不適入院,在病床上對來訪學生說:“很遺憾,工作只開了個頭,我恐怕做不完了……”2013年6月20日,中國植物的“活詞典”、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吳征鎰因病在昆明逝世,享年97歲。
中介機構發(fā)布成人招生信息?青海師范大學發(fā)布聲明 人民網西寧8月21日電 (陳晶)近期,有中介機構利用網絡等媒介,以青海師范大學的名義發(fā)布成人招生宣傳信息。8月19日,青海師范大學發(fā)布聲明,成人學歷繼續(xù)教育從未與任何教育機構合作招生。 凡需參加青海師范大學繼續(xù)教育與培訓學院成人學歷繼續(xù)…【詳細】